幾木園林設計 禮贊70年”系列報道|從綠化祖國到建設美麗中國
位于晉蒙交界、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山西省右玉縣,解放初期林木覆蓋率不到0.3%!耙腼L沙住,就得多種樹”。經過幾十年“綠色接力”,右玉從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這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右玉縣干部群眾在荒山荒坡植樹。(資料圖片) 2019年8月18日
位于晉蒙交界、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山西省右玉縣,解放初期林木覆蓋率不到0.3%!耙腼L沙住,就得多種樹”。經過幾十年“綠色接力”,右玉從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這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右玉縣干部群眾在荒山荒坡植樹。(資料圖片)
2019年8月18日,游客在江蘇省揚州市淥洋湖濕地公園的“水上森林”游玩。初秋時節,淥洋湖濕地公園內,水杉、池杉郁郁蔥蔥,美如畫卷。孟德龍 攝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連年戰爭,生態環境遭到很大破壞。有計劃地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成為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
1955年,毛澤東提出“綠化祖國”。1956年1月,中央提出《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從1956年開始,在12年內,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地、荒山。
1956年3月1日,陜、甘、晉、豫、內蒙古五。▍^)青年造林大會在延安召開。當天,延安大禮堂門口懸掛著兩幅醒目的標語:“青少年們!綠化黃土高原,控制水土流失,和水、旱、風沙等自然災害作斗爭”;“青少年們!都來采種育苗,植樹造林,護林防火,讓祖國河山更加美麗”。
23歲的浙江林業技術員黃根品,運送花木到延安參會。當時延安滿目的荒山禿嶺,讓他十分震驚。中央給大會發來的賀信,更激發了黃根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當即提出申請,“我志愿留在延安,建設延安!睍h結束時,主持人宣讀了浙江省委批準黃根品申請的電報。
讓延安四季常青,是黃根品最大的愿望。除了從杭州帶來水杉等優良花木進行引種,1956年冬天,他又冒著風雪到四百里外的黃龍山,挑選了33棵有10多年樹齡的油松運回延安,通過保持土團完整、凍土移栽的方法,分別栽在中央大禮堂、楊家嶺和寶塔山、鳳凰山上。第二年夏天,33棵松樹棵棵長得油綠。
1964年4月,黃根品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站在松樹下表示:要把延安打扮成“春季桃紅柳綠,夏季百花齊放,秋季紅葉迎霜,冬季松柏常青”的革命圣地。冬去,春來,黃根品扎根延安植樹造林23年,被稱為“延河畔上一棵柳”。
改革開放,讓中國在短短幾十年間走完了許多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之路,但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一段時間內成為民生之患、民生之痛。
直面現實,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逐步提高,黨和政府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并體現到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中。1978年憲法第一次對環境保護作出規定。1979年,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3月12日設為植樹節。此后,每年春季,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參加義務植樹,從來沒有間斷過。
1988年3月3日,一個老人來到大亮山。他是剛從云南保山地委書記崗位上退休的楊善洲。此前,他婉言謝絕了上級讓自己到省城安享晚年的安排:“我要回家鄉施甸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森林!
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縣城東南44公里,海拔2619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大規模濫砍濫伐,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周邊村民要吃水,得爬五六公里山路。遇上紅白喜事,主人不但要建一個“禮簿”,還要建一個“水簿”,鄉鄰送來的水,來日要足額歸還。
楊善洲在大亮山上組建“國社聯營林場”,吃住都在山上。山里沒房子,自己動手建了幾間油毛氈房,用于辦公和住宿。床是用木樁和樹枝搭的,門是荊條編的,夏天熱,冬天冷,景觀設計 ,下雨天被子常被淋濕。偶爾下山幾天,老鼠就把被子咬得到處是窟窿。
沒錢買苗木,楊善洲就發動全場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撿果核。見到的人說,你一個地委書記到處撿果核,多不光彩。楊善洲說:“我彎彎腰,林場就有樹苗了,有什么不光彩,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一個個小果核,逐漸長成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果樹。22年過去,楊善洲帶著干部群眾植樹造林5.6萬畝,曾經風吹石頭跑的大亮山重新披上綠裝。2009年4月,園林設計,楊善洲把價值3億元的林場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他說:“這筆財富從一開始就是國家和群眾的,我只是代表他們在植樹造林!彼ナ篮,大亮山林場改名為“善洲林場”。如今,施甸的森林覆蓋率從1988年的17.1%升至50.78%。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回應人民所想、所盼、所急,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把綠色發展納入新發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納入三大攻堅戰,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2017年12月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塞罕壩林場第一代務林人、73歲的陳彥嫻接過獎杯。這不僅是對塞罕壩人的肯定,也生動詮釋了中國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塞罕壩,解放初期是一片荒原。1962年以來,林場的三代創業者接續奮斗,在自然條件極端惡劣的高寒荒漠上,培育出110多萬畝人工林,將森林覆蓋率從11.4%提高到80%。
隨著綠色發展提速、產業轉型升級,塞罕壩人既有效地保護了綠水青山,同時也收獲了金山銀山。
木材生產曾經是塞罕壩林場的支柱產業,一度占總收入的90%以上,但最近幾年已降至50%以下。第二代務林人,林場黨委書記、場長劉,撜f,過去種樹為了伐木取材,現在種樹為了增林擴綠,提供生態產品!巴瑯邮菢,卻能做不同的文章,與其賣木材,不如賣整株苗木!眲⒑,撜f,林場培育的優質綠化苗木,銷往京津冀、內蒙古、甘肅等地,每年收入超千萬元。
從樸素的生態觀念到自覺的生態文明意識,這是一個重大變化。林場利用邊界地帶、石質荒山和防火阻隔帶等無法造林的空地,建設風電項目,以可觀的風電補償費反哺生態建設。去年8月,塞罕壩林場在北京環境交易所達成首筆造林碳匯交易,預計可給林場帶來過億元的收入。森林旅游的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的鄉村游、農家樂、養殖業、山野特產等產業發展,每年可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